《tDCS治疗常见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发布者: 浏览次数:606 次 发布时间:2022-10-21

为进一步完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使用规范,制定临床治疗专家共识。

该专家共识根据截至2021年8月发表的临床研究并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发布tDCS在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使用所致障碍、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疼痛、帕金森病、脑卒中和癫痫治疗的专家共识,并介绍了临床上tDC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描述了治疗流程和操作技术,给tDCS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世纪60年代,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开始被应用于临床研究,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tDCS的研究进入低谷。近十几年来,由于一系列神经生理学标志物的发现,tDCS再次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部分成果。

tDCS是一种通过置于头皮的两个或者多个电极产生微弱直流电(通常1~2 mA,最高不宜超过4 mA)来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的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见图1),通常持续20~30 min。tDCS可能通过改变皮质兴奋性、改变局部脑血流量、增加突触可塑性、调节皮质兴奋/抑制平衡、调节局部皮质间的脑网络连接、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等机制影响大脑功能。



tDCS的治疗流程及注意事项

1. 应用范围:患有精神障碍、神经疾病且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疗效不佳、不能耐受或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无法采用其他更有效治疗方法的患者。

2. 禁忌证:佩戴有起搏器、颅骨空洞或裂缝及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者。

3. 治疗流程:

(1)体格检查;

(2)了解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信息;

(3)获取知情同意;

(4)确定电极位置确定电极位置,可以使用与tDCS产品配套使用的标准定位电极帽精准定位,或其他定位方式进行定位

(5)确定刺激参数;

(6)对患者进行治疗;

(7)治疗后监测并报告患者不良反应。

4. 注意事项:

(1)治疗前医技人员应在已经开展本技术的、具有使用资质的专业机构接受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tDCS对患者进行治疗。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技师组成的治疗团队,应由持有执照的医师开处方进行tDCS治疗,其余受过培训的团队人员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tDCS进行治疗。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安全规范、治疗原理、设备实操、常用循证医学处方的实施等。

(2)确保患者颅骨不存在孔洞或裂缝、未佩戴金属、起搏器等,避免因这些问题导致局部电流密度增加从而增加安全隐患。

(3)治疗过程中应确保用电安全。tDCS设备属于用电设备,避免引起安全隐患。

(4)应使用非导电头套如弹性带将电极固定在需要放置的位置,否则会引起电流分布的变化。

(5)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不适、注意力过于分散或者疼痛等,则应适当减少刺激电流强度、刺激时间,同时应该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持续和客观的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参数优化或者停止tDCS治疗。

(6)tDCS每天也不宜超过最高刺激剂量(刺激强度4 mA总持续60 min,电极大小介于1~100 cm2)。

(7)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留观一段时间,确保无不良反应后才可让其离开。


tDCS治疗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1)耐受性:tDCS的耐受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个体的皮肤完整性和导电性、颅骨厚度或痛觉阈值等。目前文献报道中所使用的治疗方案均显示出了良好的耐受性。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电极处皮肤刺痛(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刺激时发生率70.6%,刺激后发生率7.8%)、轻微的疲劳(第二常见的不良反应,刺激时发生率35.3%,刺激后发生率22.6%)、灼烧感(刺激时发生率21.6%,刺激后发生率3.0%)、瘙痒感(刺激时发生率30.4%,刺激后发生率14.9%)、头痛(刺激时发生率4.9%,刺激后发生率11.8%)等。

(2)安全性: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tDCS不会导致被治疗者大脑组织水肿、血脑屏障失衡及脑组织结构的改变,常见的电极处皮肤红斑是由tDCS诱导的血管扩张引起,停止刺激后通常无需就医即可自行缓解,不会因此造成安全问题。


tDCS临床治疗推荐

共识对tDCS临床治疗研究做了系统回顾。文献纳入了截至2021年8月被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文献纳入标准:

(1)tDCS治疗成人精神障碍、神经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

(2)由于成人数据有限及疾病本身特征,癫痫、强迫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的未成年患者的相关研究也纳入;

(3)只纳入了主要的临床结果,不包括神经生理结果,如运动诱发电位或者脑电图;

(4)筛选的文献采用JADAD量表评分,纳入JADAD量表评分≥3分的研究等。

同时对有关tDCS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进行了检索,并将纳入多个随机对照研究(在本文中我们选定超过5项即纳入)的系统评价或者Meta分析文章纳入本文,并同时采用多系统评价评估问卷修订版(Revised Assessment of Multiple Systematic Reviews,R-AMSTAR)对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章进行质量评级。

采用既往发表的关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专家共识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分类方法,Ⅰ类、Ⅱ类、Ⅲ类、Ⅳ类证据的偏倚风险分别为低、中等、中等偏高、高。每项研究根据人群、样本量、随机化、安慰剂对照、结果、被试纳入/排除标准等进行研究等级分类。以下是对常见精神障碍、神经疾病的具体临床推荐。


总 结

相比于其他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方法,tDCS因其具有便携、易操作和安全等特点,因而逐渐更受关注。

然而,tDCS大规模应用于临床,仍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1)tDCS治疗有无特异和非特异的靶症状,其起效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哪些因素可以影响tDCS疗效;

(3)与其他疗法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rTMS、中医针灸等联合治疗的疗效和机制;

(4)如何客观评估tDCS的疗效;

(5)针对孕妇等特殊人群的应用应注意事项;

(6)tDCS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进行精准定位;

(7)新兴的高分辨率tDCS的疗效;

(8)多脑区、多靶点时空协同tDCS的设备研发等。

以上问题在未来要进一步探索以澄清。



参考文献

唐睿,宋洪文,孔卓等.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常见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2,55(5):327-382.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20527-00131.


编辑排版/y

来源/华恒京兴


注:内容有异议者请联系更正或删除

康复社谈康复传播康复智慧,交流康复理念,做有温度的康复人!5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图片

关于我们



北京鸿康伟业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09年由一个有理想、有责任、坚韧不拔的团队在北京创建,从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康复医学领域。北京鸿康伟业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着“客户第一,诚信至上”的原则,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热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参观、考察、洽谈业务。公司愿与社会各界同仁携手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继续为新老客户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

  • 电话:(010)53611825

  • 手机:15011421276 

  • 联系人:易经理


编辑排版/y

 来源/华恒京兴


注:内容有异议者请联系更正或删除

图片图片


0
电话:40099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