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康复的评估流程及评定方法,一文全总结

发布者: 浏览次数:1080 次 发布时间:2022-09-16

众所周知,许多疾病都会导致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脑卒中(stroke)、脑外伤(PTA)、奥茨海默征、精神失调(mental disorder)等。要使认知康复成功,康复医生和治疗师必须了解有障碍的认知系统,它怎样发挥作用,信息处理过程在什么地方受到破坏。一旦弄清楚,治疗师就能够发挥他们的独创性和灵活性,设计出使受损能力提高的治疗。

图片

根据美国康复医学会(ACRM,1992)跨学科专门行业组的意见表,将认知康复定义为“一种系统性的功能导向中性服务的治疗性认知活动......指向实现功能改变,通过加强先前习得的行为构型,或为受损者的神经学系统建立认知活动的新构型或代偿机制。”即在脑功能受损后,针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通过恢复或代偿,使患者获得有效的信息加工和执行行动的能力的康复措施。


1、理论基础

认知障碍有多方面的表现,如注意、记忆、推理、判断、抽象思维、排列顺序的障碍等,临床上,以注意、记忆障碍多见。

图片

认知康复是建立在一系列学科理论基础上的,这些理论和脑功能、认知的神经心理学、语言治疗技术、神经神经心理的评价结果密切相关。


(一)信息处理理论

其中的一个最合理的理论框架是俄国神经心理学家Luria创立的大脑功能分类和分区。他的理论构成了认知康复的理论基础。


(二)神经可塑性理论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元改变功能、化学成分(产生的神经递质的总量和类型)及结构的能力,这个理论和环境密切相关。

神经可塑性包括习惯、学习和记忆以及损伤后的细胞恢复,除了习惯外,其他都和认知康复密切相关。


(三)情境聚焦理论

是以对情境敏感作为构架,不同于传统的方法。情境化的方法可能集中于残损,残疾(功能活动)和(或)残障(参与性)。主要目的帮助个人达到真实生活的目标,让他们选择参与因认知受损受到阻碍的现实世界中的活动。


(四)自然恢复理论

在脑外伤后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自然恢复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患者所处的环境以多种方式刺激大脑所致。因此,中枢神经系统内自动代偿、替代、再生、重组,这种再生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功能恢复。


2、评估流程

1、确认患者意识是否清楚

2、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

3、认知功能的特异性检查

4、成套认知功能测验

图片


3、评定方法

知功能评定的前提条件是患者的意识处于清醒状态,目前普遍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如患者意识清楚,再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认知能力检查表(Cognitive Capacity Screening Examination,CCSE),或认知能力筛查量表(Cognitive Abilities Screening Instrument,CASI),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认知障碍。

图片

要使认知康复成功,康复医生和治疗师必须了解有障碍的认知系统,它怎样发挥作用,信息处理过程在什么地方受到破坏。一旦弄清楚,治疗师就能够发挥他们的独创性和灵活性,设计出使受损能力提高的治疗。

康复社说:认知障碍及其康复作为恢复功能性独立这个整体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特别加以重视!要注意不同病因导致的认知障碍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编辑排版/y

来源/网络


注:内容有异议者请联系更正或删除

图片图片


0
电话:4009913336